
注:
國慶長假徒步旅游、騎行、潛水、沖浪、滑翔等“體育+旅游”的度假方式越來越受人們青睞,體育消費火熱,體育產業發展前景也備受關注。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重在解決制約體育產業發展的制度性和體制性痛點、難點、堵點。
而在《意見》出臺之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首次從國家政策層面提出,促進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并明確給出時間期限2035年。
據報道,到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將達到5萬億元,對GDP的貢獻大約在8000億美元的規模,這個數字將是美國的2倍。近年來,我國體育產業快速增長,2014-2017年,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24.6%。盡管2017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占GDP的比重僅有0.94%,但產業增速一直保持高位,預計到2035年這一比重將達到4%左右。
推動體育產業加快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即需要針對現實問題,有的放矢,尊重市場經濟的規律;又需要遵循全民健身、體育強國的根本目標,尊重體育產業發展根本的宗旨,尊重體育的專業精神。
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如消費乏力、缺乏專業人才、場館所有權和運營權的背離、產業結構不合理、缺少國際品牌和標準的決定權等。因此,推動體育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需從多方著手。
其一,增強民眾體育消費的能力,首先大力倡導強身健體才是保持健康的最根本途徑,加強鍛煉、健康的體魄才是養生的根本,倡導體育鍛煉、體育消費的觀念,理念先行很重要;其次需要增強民眾體育消費的能力,一方面大力推行普惠性的體育鍛煉項目或業余體育賽事項目,另一方面體育消費市場價格更應該具備親民性,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
其二,針對專業人才缺乏,一方面要大力培養,從娃娃開始重視體育專業性的教育與培養,與此同時,大力推動普遍性的大眾體育活動賽事,只有大眾體育活動賽事多了,專業性或競技性的體育人才才可能涌現并得到選拔,這也應是全民健身、體育強國的根本宗旨,體育不只是少數人的體育,每個人都應該通過體能鍛煉與技能提升得到身體與意志的培育;另一方面,可以允許更多的專業體育教師或教練,參與到社會培訓中去,與此同時,加強專業體育師資的培養。
其三,針對體育產業經營與體育產業結構的問題,目前《意見》已提出了一些根本性的措施。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激活產業運營者的積極性與活力,尊重市場客觀的規律。目前制約體育產業發展存在諸瓶頸因素,如稅收問題、體育用地問題、政府與市場關系等,還有如融資難、知識產權保護、賽事資源開放等等。對此,《意見》都提出了改進舉措。如明確提出政府投資新建體育場館應委托第三方企業運營,不宜單獨設立事業單位管理;如設立體育產業基金等。
其四,體育產業結構的調整,據《意見》,力爭到2022年,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0%。而《2019-2025年中國體育產業行業市場競爭現狀及投資方向研究報告》顯示,體育消費中僅體育用品及裝備的占比就達到79%,在不成熟的體育產業結構中,體育制造業的發展速度會遠高于服務業。
但是隨著體育制造業的競爭加劇、利潤空間不斷減少,社會資本將會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體育服務業,從而促進體育服務業的增長。據體育產業研究報告,目前我國體育消費需求,從傳統的體育制造用品初次消費,轉向娛樂性消費、觀賞性消費;消費者對于新型體育運動的消費需求增強,如雪上運動、馬拉松和戶外運動等。
當前體育產業升級與體育產業結構調整,無疑意味著巨大的商機。據了解,一些上市公司已開始積極布局體育賽事IP,項目涉及路跑、搏擊、冰雪、自行車、羽毛球、高爾夫、網球等。
當前我國體育產業可謂正處于黃金發展時代,但缺少國際知名品牌,筆者認為,打造體育產業國際知名品牌,亟需更為專業的體育精神,遠離短視的極端商業化的誘惑與干擾,只有有了專業的優秀的體育人才以及專業的高水準的體育賽事,才能真正體現出體育的專業精神,也才真正吸引世界的目光;而任何高端的體育人才或體育賽事,都是來源于普及普惠的小眾賽事或區域賽事。因此,我國體育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既需尊重商業規律,又需尊重專業的體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