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吸引客流、打造品牌,以冰雪運動為代表的新興體驗業態,正成為國內各大商場爭相培育的“寵兒”。從事滑雪模擬器、旱雪、仿真冰等室內冰雪裝備開發、制造、經營的商家,從中嗅到了商機。
據從事室內滑雪設備研發、制造的北京航天愛斯諾冰雪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雪介紹,2019年估計國內有近400臺智能化室內滑雪機已進入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購物中心和滑雪場館,而且近兩年是以四至五倍的數量在遞增。
在冰雪運動開展較早、市場也更為成熟的歐美國家,諸如室內滑雪機、旱雪、仿真冰等滑雪設備和技術,更多地被應用于專業訓練,或作為非雪季時的替代裝備使用。而在中國,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日益臨近,在“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號召下,這類器材裝備更多出現在了新型購物中心、游樂園、運動綜合體內。
據李雪介紹,自2015年中國從荷蘭引進首臺滑雪訓練機以來,國內的冰雪裝備制造企業已加速對訓練機、模擬器等相關技術產品研發,并在2017年前后有國產設備陸續投放市場。“目前不少國產的滑雪訓練機已采用自主核心技術研發與生產,雖然電控設備等重要部件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但是在人性化、安全性能等方面的技術已具備一定的優勢。這類設備、產品可真實模擬單雙板、高山滑雪,具有不受季節、地域限制、安全性好、容錯率低等優勢,為初學者培訓和滑雪愛好者技術提高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除了室內滑雪機,類似于VR模擬器、旱雪、仿真冰等技術與產品,對初次體驗冰雪運動或大眾冰雪運動的普及、推廣有積極推動作用。“這類產品和技術具有銜接室內與室外冰雪運動場景的功能,加上娛樂體驗與專業訓練也不沖突,冰上與雪上器材裝備也不構成競品,在消費升級和冬奧助力的雙輪推動下,未來前景可期。”李雪說。
據《2019全球滑雪市場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滑雪場總量達到742家,其中索道、拖牽、魔毯、纜車等運力提升設備達到西方標準的僅25家。與此同時,2018年全國近2000萬的滑雪人次中,80%都是初學者,滑雪滲透率僅為1%。報告認為,無論是滑雪場建設,還是滑雪人口轉換率,中國滑雪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包括滑雪模擬器、旱雪、仿真冰等在內的冬季運動產品及設施的開發,依舊有很大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