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這個時代田徑場上最偉大的傳奇。”

博爾特的輝煌從2008年開始。那一年,他在紐約銳步田徑大獎賽上,以9秒72的成績打破100米世界紀錄;接下來的北京奧運會100米男子決賽,博爾特以9秒69的驚人成績打破了自己僅維持不到三個月的世界紀錄,并在200米男子決賽中以19秒30又一次打破世界紀錄。自此,“百米飛人”博爾特一戰(zhàn)封神,開啟了長達9年的傳奇時代。
紀錄片《我是博爾特》(又譯《我即閃電》)從賽場和訓練場兩個不同的場景為我們講述了“閃電飛人”的多面故事。

其實,博爾特的身高并不適合短跑,或者說他并不適合田徑場。15歲時,博爾特的身高就達到1.96米,,高大的身材意味著起跑時重心抬起慢,步頻低于其他選手。紀錄片透露他患有脊柱側彎,這會影響他的臀部,臀部又會影響腿后肌群。為此,教練制定了特殊計劃幫助他強化下背部,穩(wěn)定臀部。

令人絕望的是,除了來自身體內(nèi)部的對抗,還有來自外界的聲音。2004年博爾特成為職業(yè)運動員,在打破200米世青賽紀錄后,社會要求隨之而來。同年雅典奧運會上,博爾特腿部肌肉拉傷,僅在200米預賽中取得第五名,早早離開了雅典。在接下來的兩年里,媒體的批評聲淹沒了博爾特。沒人愿意聽他解釋自己的傷病,人們只會覺得博爾特只顧玩樂,忽視訓練。2004年到2006年,是博爾特的一場噩夢,甚至在一些人眼里,他是收黑錢故意輸?shù)舯荣惖摹?/p>

在反抗的聲音里,博爾特終于明白跑步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所謂的“政治正確”。“教練,我不能再輸了,下次一定要贏。”2007年世錦賽200米比賽后,博爾特的狀態(tài)回來了。
正如片中美國短跑名將邁克爾·約翰遜所說,運動員會經(jīng)歷一個特殊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運動員要跟自己比,這種比賽要孤獨得多。巔峰時期的博爾特就是這樣一個孤獨的王者。

如果說博爾特是運動天才,他的使命就是不浪費它。他總是能以各種方式贏,央視解說員評價其為來自潘多拉星球的阿凡達。

但博爾特終究是一個普通的地球人。他出生在一個平凡的鄉(xiāng)村家庭,媽媽是裁縫,爸爸開雜貨鋪,因經(jīng)營不善欠了一屁股債。在牙買加,如果你想擺脫貧困,練田徑是最好的方式。博爾特進入體校后,為了能給他買營養(yǎng)品,媽媽每天得多做幾件衣服。2009年,博爾特創(chuàng)下百米跑世界紀錄9秒58后,他又一次提到了自己的媽媽,“我的心是由愛組成的,他愛我的母親,愛這個世界上關心他的每一個人。”

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博爾特斬獲男子100米、男子200米和男子×100米接力三項金牌,這一戰(zhàn)成為他的“奧運絕唱”。

影片停留在里約的田徑場上。誰也想不到博爾特在奧運的最后一項比賽是標槍——他們打賭博爾特扔不到60米。這是紀錄片的結尾,卻不是博爾特的落幕。
2017年的世錦賽,博爾特輸了謝幕戰(zhàn),輸給了被他壓制10年的賈斯汀·加特林。百米決戰(zhàn)后,加特林單膝跪地,雙手交叉放在額前,向比自己小4歲的博爾特跪拜。博爾特拉起她,兩人擁抱在一起。這就像是一個儀式,英雄謝幕的儀式。故事的最后,我們沒能再次目睹這個地球上跑得最快的人創(chuàng)造奇跡,卻見證了“百米飛人”的運動精神。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