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落幕的2021達喀爾拉力賽上,現年55歲的法國車手彼得漢塞又一次捧起了汽車組的冠軍獎杯,這是他自1991年駕駛摩托車首次獲得達喀爾冠軍以來,加冕的第14個達喀爾冠軍。

冒險之門
如果說拉力賽是對車輛性能和車手駕駛技術的一場考驗,達喀爾拉力賽則為這場考驗打開了一扇冒險之門,是全球最艱苦的拉力賽。
達喀爾拉力賽全稱巴黎達喀爾拉力賽,法語名為Le Dakar。參賽的車輛分為汽車、機車、卡車三個組別,并不限制參賽選手身份。
在正式開賽后的10年里,賽程的起點為巴黎,終點設置在達喀爾。之后的賽道有所改動,起點和終點也發生了變化。自1979年達喀爾拉力賽創始人澤利·薩賓和其他冒險家們發起第一場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嚴酷旅程以來,達喀爾拉力賽幾經轉場,車手們見證了非洲大陸西南角的壯麗景色,也在南美大陸上叱咤風云。去年和今年的比賽設置在沙特阿拉伯,穿越沙漠、沿紅海冒險成為了比賽的新亮點。



在所有的越野拉力賽中,達喀爾拉力賽可以說是最為特殊的一個。
在一般的拉力賽中,參賽者包括車手和坐在副駕駛的領航員。在比賽開始之前,所有車手和領航員都可以拿到每個階段的路書,至少能在賽道上跑一遍,領航員會把所有的點都詳細記錄,包括每個危險點、彎道角度、加速度等,這種賽道勘探在比賽中至關重要。拉力賽的每個階段的賽道長度一般在3-30公里,有經驗的領航員可以在腦海里搭建一個完整的賽道模型,因為對于車手和領航員來說,記得越清楚就意味著跑得越快。


而達喀爾比賽完全不同,路書的發放時間在發車前20分鐘。這就意味著車手將在未知的環境中以超過平均180km/h的速度競賽。更重要的是,達喀爾的很多賽道是在非道路上行駛的,包括沙漠、戈壁、干枯的河床,甚至很多完全沒有道路痕跡的純越野路段。所以即便在達喀爾跑了幾十年的老領航員也會在中途迷路。

達喀爾拉力賽的賽道長度也和WRC(世界汽車拉力錦標賽)、BAJA(巴哈越野賽)等大型拉力賽不同,一個賽段兩三百公里是標配,五六百公里也很常見,而一場拉力賽至少有10個賽段。相比WRC與BAJA系列賽事,達喀爾拉力賽相當于“閉著眼睛賽車”,這種說法一點也不夸張。正如巴黎-達喀爾創始人澤利·薩賓所說:“巴黎-達喀爾是一個對于專業選手充滿吸引力的專為賽車愛好者設置的拉力賽。”

Dakar的中國元素
如果說2003年羅丁和劉大地參加達喀爾拉力賽,次年羅丁卷土重來獲得第47名成為第一位完成達喀爾的中國車手,刮起了進軍達喀爾的中國旋風,那在今年的達喀爾上,北京越野車隊三個車組在沙特阿拉伯的戈壁上與世界頂級車隊展開廝殺,則代表著達喀爾在中國的成熟衍化。三個車組最終以總成績13-15名全員完賽,包攬新人組冠、亞、季軍,創下中國品牌達喀爾首秀的最佳戰績。
其實中國不缺越野IP。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CRC)和中國汽車場地越野錦標賽(COC)從“神舟北極”漠河一路開到新疆環塔的大漠風情,高起點、高規格的中國越野拉力賽(CGR)更是吸引了法國標致車隊和本田摩托車隊來參賽。
2019年賀歲檔電影《飛馳人生》的上映,把這一小眾賽事再次推向大眾視野。作為一名職業賽車手,導演韓寒在影片的最后30分鐘,精準表現了拉力賽的硬核操作。影片的原型徐浪更是一代賽車人夢想的啟蒙。2006年,徐浪代表鄭州日產帕拉丁車隊出征第26屆達喀爾汽車拉力賽獲汽車組第19名。達喀爾的名次也許并沒有讓他家喻戶曉,但國內配得上“車王”之稱的,只有徐浪。


徐浪(左)和韓寒
賽車比賽,是賽車成就車手的過程,同時也是車手展現賽車性能的舞臺。本次北京越野派出的3支參賽隊伍均由國內知名車手和領航員組成:343車組車手劉彥貴和領航員潘宏宇;352車組車手張國宇和領航員沙賀;361車組車手鹿丙龍和領航員馬文科。在嚴酷的拉力比賽中磨練技術,將比賽的技術融入設計制造中,越來越多的專業車隊背負著中國賽車薪火相傳的使命。



“對于參加的人來說,這是一項挑戰;對于沒參加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夢想。”沙塵滾滾,達喀爾的硝煙未散,中國賽車正在朝著世界越野拉力賽之巔奮勇飛馳……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